欢迎光临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常大主页|教师门户|学生门户|旧版回顾|ENGLISH|院长信箱


环境学院微信号

2025年新污染物治理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技术交流大会在常州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4-21    访问次数: 91

2025年4月19日-20日,由常州大学、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联合主办,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家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办,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等15家科技企业共同协办的2025年新污染物治理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技术交流大会在常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等30余位权威专家,生态环境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全国2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环保企业的800余名代表齐聚常州,共探新污染物治理前沿技术与协同创新路径。

开幕式由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鸿志主持,刘会长指出,新污染物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挑战,需以“筛-评-控”技术体系为基础,强化跨学科交叉与全链条创新。她特别强调,我国应加快构建新污染物动态清单与风险预警平台,为全球环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候院士系统解析了膜分离技术在水体新污染物去除中的瓶颈,提出纳米复合膜材料的定向设计策略,并展示其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工程化应用案例。

刘鸿志主持会议

侯立安作报告

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回顾了学校在环境领域的学科积淀,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常州大学近年来在新型污染物毒理机制、环境功能材料开发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学校将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为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陈海群致辞

原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于云江教授做了关于新污染物环境健康研究方向的探索主旨报告,介绍了目前我国新污染物研究过程中的总体概况,归纳了目前我国在环境健康研究方向的进展,并倡议进一步加大在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基于10万人队列研究,揭示新污染物跨代际健康效应的表观遗传机制,呼吁建立“生命早期暴露-终身健康监测”数据库;贵州大学周少奇校长城市污水大规模处理工程之抗生素去除效应的报告,创新性提出了污水处理厂抗生素动态调控模型,实现去除效率提升30%。

 于云江作报告

本次大会是我国新污染物治理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涵盖新污染物溯源与监测技术、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高效降解材料研发、风险管控政策法规、国际治理经验及产学研融合等前沿方向,呈现学术报告500余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350余篇,集中展示了我国在抗生素、微塑料、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的最新成果。

大会报告环节

作为主办方,常州大学不仅为新污染物学者沟通交流搭建了深度对话桥梁,更扩大了学校在环境健康风险防控领域的影响力。通过本次会议,学校将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平台,进一步加大在新污染物领域研究,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