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微信号
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2年6月组建成立,先后历经环境与安全工程系(2001年4月-2007年10月)、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2007年10月-2022年6月)。学院紧密结合学校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发展,注重特色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人才梯队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18人。其中,3人为国家级人才,1人为全国环境基准专家,1人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人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人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4人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2人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9人为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人选,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增长。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环境生态学科ESI位列全球前1%。现有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
学院实验中心设有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3个分中心,拥有4个省级平台(工信部化学原料药环保安全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石油化工安全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先进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石墨烯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拥有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9台(套),固定资产近3500万元。
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优秀精品教材2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入选江苏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省级精品教材2项,省级重点教材7项;建立了国际、国家、江苏省三级在线课程;学院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国赛一等奖1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赛特等奖1项、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国赛三等奖2项、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荣获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 1项。历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
学院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学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10多部,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30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200余项,其中50余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让或推广应用。学院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建院以来,与50多个国内及德国、爱尔兰、芬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大学、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每年有3-5人次教师出国访学、合作研究及参加学术会议,本科生有多种模式攻读国外名校研究生学位。
学院将以培养环境领域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更加创新、开放、务实、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方面工作,为建设成为人才质量过硬、科学研究领先、人文环境和谐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更新时间:2024年12月